怎么连我们民以食为天最不能触碰的底线——农村吃席也开始上预制罐头了???
6000块钱一桌的婚宴16道菜七成是预制,商家配货不超过1500元,热一热摆盘就上桌。
之前比较过分的是“预制菜进小学”,很多人感到愤慨:给社畜发明这种猪饲料就算了,怎么祖国的花朵也这么霍霍?
怎么说呢,有的人就是要见风使舵,瞄准每一个新风口。网友无奈表示:光听到这消息,嗓子眼已经在疼了。
今年9月一张过期牛柳的照片在无锡家长群里热传,小学食堂的当日食材竟然过期快一年,随着媒体调查更加深入,发现这家厂商经营的正是预制菜。
江西赣州也出现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视频吐槽“预制菜进校园”的情况,反映当地学校统一配送的午餐速度慢、质量差、口感不佳,孩子根本吃不下,还出现拉肚子的情况。
后续新闻表示学校采用的这家中央厨房没有使用预制菜,但是“预制菜进校园”的恐慌依然在蔓延。
已经有草木皆兵的家长选择干脆辞职,大中午给孩子送饭,别的不说,至少吃得放心。
还有民间成立“托管小饭桌”,3000块不包晚饭,总之对学校食堂放心不了一点。
我们常说的料理包就是即烹食品,免去了准备食材的时间和厨师专业的烹调技术,甚至不需要解冻,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加热即可,有手就会。
即食、即热和即配,人们已经不陌生了;而料理包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,是预制菜中最惹人争议的一种,被网络戏称为“科技与狠活”。
餐厅的大菜、硬菜很多都是料理包,尤其是工艺越复杂的款式,越有做成预制菜的需求,不容易出错——
寿喜锅、酸菜鱼、香辣烤鱼、麻辣小龙虾、胡椒猪肚鸡、宝塔肉、佛跳墙...分分钟凑齐一桌硬菜。
对食材新鲜保存有要求的日料店几乎也都是预制菜,连烧鸟都能预制,七里香、提灯特殊部位应有尽有。
外卖自然是预制菜的重灾区,据称在北上广人均50元以下几乎不可能不是预制。
啊啊啊,说好的“现包现煮更新鲜”呢,说好的每天店员在透明橱窗背后包饺子呢。
总有倔强的消费者要与饭店商家斗智斗勇,小红书上一度出现无数反侦察帖,教你如何鉴别预制菜:
结果还是店家更胜一筹:葱姜蒜可以后加,口味咸淡可以再调,有后厨也可能没明火,连锅气都有“锅气香精”这种脏东西出现了...
2020年门店数量超过10家的连锁餐饮品牌,有68.3%已经在使用中央厨房配菜。
部分头部中餐快餐公司的预制食品占比接近100%,譬如真功夫;而西贝莜面村、小南国的预制餐食占比也达到了 85% 以上。
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,同比增长21.3%,今年上半年仍在高速增长,预计年底达到5100亿元。
而新辣道的创始人李剑更是放线%的厨师会被预制菜干掉;未来10年,90%的餐馆必须使用预制菜”。
就像网友类比的一样:“好比去奶茶店点奶茶,结果把冰红茶倒杯里,收价20;去面馆买面,用方便面冲泡,收价40”。
现在行业没有规范,渠道没有透明,门店、外卖都没有标注预制菜,却收取了同样的价格,消费者很难摆脱那种“花更高价买更次的商品”的讹诈感。
市场调查显示75%的预制菜中钠含量超过每百克400毫克,脂肪含量超过每百克10克,90%的预制菜在调位料中添加了糖,过多的盐、油、糖摄入会增加肥胖、高血压等疾病风险。
还有生产不规范、包装材料不达标、冷链运输不过关、标识信息不详等问题。打工人吃猪饲料就算了,还扩张到学校,给学生健康带来风险隐患。
最后还有更高阶的问题,在明码标价和食品安全之后,还有食材新鲜、营养价值和美食文化传承等问题叩待回答。
民以食为天,食物不仅仅是充饥的产品,而是一种文化,一种生活方式。预制菜来了,烟火气何在?
当然这样的问题太高屋建瓴,现在消费者连最基本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选择权、监督权都无从谈起。
想想几年前去街边还是能吃到现杀现做的食物,而现在预制菜、料理包已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,隐秘地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标准化意味着品控高于大厨个人风格,不求出色,但求不出错,于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食材和调料在中央厨房提前备好,把不可控因素缩减到最小。
其实标准化也是有好处的,这样有利于制定统一的SC生产标准(《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》),预处理越规范,疾病防控越可控。
但是现在预制菜还在混乱发展的初期,很多食品卫生规范和监管都没有跟上,所以出了好多幺蛾子。
2022年起多个省市出台了《预制菜质量规范》,如果有意去做,预制菜行业是能做到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。
打工人吃外卖,区别与去店里堂食品鉴食物,外卖主打一个快速补充能量、要求选择多、分量大、价格便宜、口味符合大部分人需求。
上班党续命,可等不了酸菜鱼现杀现做40分钟上菜的速度,要越快越好,越便宜越好,所以平价外卖基本都是料理包。
当预制菜链条足够工业化,会成为“种植养殖基地+中央厨房+冷链物流+餐饮店”的模式,省钱高效,降低成本和时间。
像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,出于街道卫生等考虑,不让有路边摊、脏摊夜市,沿街店铺审批也比较难,很多餐馆只好开在商场里,而商场不许使用明火,于是食物爆炒就变成了微波加热。
倒是可以用电磁炉达到爆炒效果,这样的电费就会贵三倍以上,菜的成本也会随之提高,而绝大多数时候价格就是消费者做选择的关键,贵一块钱就去别家了。
过去餐馆只需要闷声研究厨艺,就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收获食客,今天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。
餐馆要存活,必须花钱花精力做小红书、大众点评、抖音等平台的宣传,要成为网红打卡店还需要花心思装修店面,总之食物好坏在餐饮业里的占比越来越小。
人们没有时间、没有空间走到餐馆好好吃饭,有时间了需要去性价比最高的网红打卡点吃好更要出片;餐馆没有条件现杀现做;城市规划更倾向于方便管理的流水线...
中国素来以美食闻名,八大菜系主要是各地江湖菜流传下来,也就是说市民阶级是推广美食的主力军。
上流阶级自有私家厨师专门定制,他们吃的是官府菜,不流通,官府菜多清淡,主要吃食材名贵,或做法奇技淫巧(《红楼梦》十几道工序做出鸡味的茄子)各地差异不大。官府菜当时看不上江湖菜,味道重显得粗鄙。
说来有趣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表示,中国美食的精髓在于剩菜,人民群众用各种想象力抵御食物的腐坏,八仙过海,创造出别样的美味来。
而今,食物的变迁继续反映着现代人生活的变更,主要是工业化发展、现代移民城市兴起,饮食习惯也在发生变化:
譬如移民越多的城市越能吃辣,因为重麻辣是最高效的社交调剂品,于是有了北京打工人的集体回忆是潇湘阁。
最先搭上预制菜快车的是杭州快时尚五虎,现在杭州成为人们口中最绝望的美食荒漠。
美食荒漠的城市都有移民人口多、生活节奏快、更加标准化、螺丝钉化的特点,也是预制菜首先攻占的大本营。
我们能够足不出户地完成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所需,但我们的生活也成了格子间里异化的蝼蚁。
真正令人难过的是,以预制菜为表征的饮食习惯改变,不仅让我们越来越难以享受美味,更会使得一代人味觉记忆的遗忘。
全世界公认的美食荒漠——英国,落入这般田地,就是因为迅猛和彻底的工业化巨变,劳动力大量涌入工厂,没办法进行耕作,食物必须从市场购得。
糖和面包成为工人单调而凑合的饮食。工业化的另一成果——罐头食品出现,它保质期长、成本低,迅速在英国发扬光大,再到制作快餐、罐头量产...英国本土美食就这样几乎断代了。
于是英国这么一个温带气候、靠近海洋、物产丰富、日不落帝国时期全世界的食物香料应有尽有的国家,率先开始罐头量产,一代人、几代人的味觉记忆被改变,他们不再能做美食,不再能品鉴美食...
其实预制的何止菜呢,我们现在的工作不也是:追求标准化、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。
包括人与人的关系,现在流行的“搭子社交”不也是:高度可复制性的、轻松不出错、拒绝深入的。
我们的生活也是:假装在旅游,假装在恋爱,假装在交谈,都是一副相似的复制的浮于表面的图景,过上了预制化的人生。
至于预制菜,全世界最爱美食的法国人目前给出的举措是:强制规定餐馆给预制菜加标识,让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“开袋机器”还是真正的厨师。